首页 历史文化 兵临城下 捍卫科举考试的阆中之战

兵临城下 捍卫科举考试的阆中之战


古色古香的阆中贡院。

阆中贡院里的郝浴(左)塑像

嘉陵江畔的阆中古城。


□李贵平文/图

  清顺治九年(1652)八月底的一天,四川保宁城(今阆中)上空突然响起让人心悸的牛角声:五万名张献忠余部大军兵临城下,攻城之战一触即发,而城内贡院,正在参加乡试的数百名考生吓得腿脚发麻,乱作一团。这次乡试,是大清入关以来的四川首次乡试。
  此时,一名身形清癯的文官挺身而出,他一边镇定地安抚考生继续考试,一边亲自登上城堞协调、指挥作战,保卫阆中城……
  这名官员,就是“清代首任四川乡试监临”郝浴。郝浴在战争状态下为四川首次乡试保驾护航,更因战前警告、催促吴三桂参战而获罪朝廷,被流放东北十九年,命途多舛,引人感慨。

1
主考官郝浴
巡按四川坐镇保宁城

  阆中同成都一样,是全国兴办学校最早的地方,人才辈出,文风炽盛。阆中古城学道街,有个远近有名的阆中贡院。阆中贡院建于何时无从稽考,但从中折射出中国科考与状元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植根深远。这里,先后繁衍出唐代的尹氏兄弟状元、宋代的陈氏兄弟状元,为全国仅有。明代这里也是乡试所在地。清顺治年间,阆中作四川临时省会十几年间,贡院又举办了四次乡试,被称清代四川“第一考棚”。
  所谓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九月举行。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早晨的阳光,透过树梢打在阆中贡院外“优学园”广场文化墙上,金灿灿的光斑闪烁迷离。几只叽叽喳喳叫着的黄雀儿,落在文化墙上方的枝叶上,将我的目光引向那几行文字:“(郝浴)七次飞檄传书,招吴三桂赴援救阆。吴至,又面授方略,激发忠义……”这是说,郝浴在1652年秋天那场极血腥、又极重要的保卫临时省会阆中、监临四川乡试时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阆中贡院,是一座三进四合庭式建筑,纯穿斗木结构,房舍整齐规矩,高出街坊民居一头。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都是号房(考棚)。贡院四周,一朵朵红艳艳的芍药,为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平添了些许妩媚。大门处,一组塑像再次引起我的注意:案牍前,一位头戴水晶石“顶戴花翎”、身着青色贡缎外褂、颈挂齐膝朝珠的官员,两手放在桌案的试卷上,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郝浴。郝浴的身边,站立着一位穿着同样制服的乡试提调官员,名叫李藻。两人的背后,是一面雕饰着金黄色麒麟的楠木屏风。
  我从这组塑像人物的表情上看出,郝浴当时正面临十分棘手的事情。他目光炯炯,神情安详,嘴唇紧抿。他沉重应对,艰难协调,最终完成了一次刀尖上的舞蹈。
  郝浴(1623-1683),字雪海,号复阳,清直隶定州唐城(今河北定州市唐城村)人。少有异禀,生而机警,年十四五能通六籍百家言。清顺治六年(1649)中进士,授刑部主事。顺治八年(1651),改任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职权颇重的湖广道御史,后巡按四川,坐镇四川临时首府保宁城(阆中)。
  《清史稿·郝浴传》载,郝浴巡按四川的时候,清军正与南明残余部队打仗,四川官吏多是军前任命,一些打了胜仗的军官被任命为地方官,不少人素质低下,恣肆贪虐。郝浴对他们严加监督教育,惩办残害百姓的人,带头关心民间疾苦,使将、官中的恶行得以收敛。这些举动,在军队和百姓中广获赞誉。
  顺治九年(1652),历史的巨手将郝浴推到一个风口浪尖,一个关系到清朝科举考试命途的诡谲前台。

2
虎将刘文秀
率五万大军直逼保宁

  之前,1647年,大西统帅张献忠逃离成都后,在西充县凤凰山被清军突袭射杀,张四个义子之一的孙可望继承其权位,并联合南明残军一起抗清。反清势力在西南地区如火如荼。清廷十分惶恐,派平西王吴三桂、四川巡抚李国英、汉八旗将领李国翰等人,率领川陕边区的清军南下,进川剿除孙可望等反清势力。清军很快攻占了四川的大片地区,对云南和贵州等地的反清武装也造成威胁。孙可望一怒之下,派出抚南王刘文秀率五万大军向清军发起反攻,同时要攻占阆中这个军事重镇。
  刘文秀,陕西延安人,曾是张献忠麾下的虎将,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以后,他和孙可望、李定国、艾能奇并称为四将军。刘文秀人如其名,虽武艺高强,作战勇猛,但性格偏软,缺乏主谋决断力和统帅力,是四将军中相对平庸的一个。
  前面提到的吴三桂,是个首鼠两端的主儿。他早年是明朝的山海关守将,深得崇祯皇帝宠信。1644年在山海关一带被李自成大军围攻,危在旦夕,他率部投靠了多尔衮的清军。投敌后他依然掌握一支自己的部队,大概有三四万人。随后,吴三桂带着这支部队跟随八旗军南下,先后消灭了李自成的主力,还有西北地区的反清武装。吴三桂在清廷的指挥下成了一头凶狠的鹰犬,用今天的话说,已沦为一个铁杆汉奸。
  顺治九年(1652)八月中旬,刘文秀按孙可望的命令,带五万大军浩浩荡荡从川南出发,屡战屡胜,歼敌数万人,几乎收复了四川全境。此时吴三桂等人已多次战败,逃回到川北广元一带。刘文秀大军直逼四川的临时省府保宁,企图占据这一形胜之地。
  川北重镇阆中,地处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地理位置重要,尤以水路横贯南北,上通广元,南下重庆,可通上海。阆中自古为巴蜀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张飞在此镇守七年,令曹魏大军不得南窥。

3
作为临时省会
城池坚固易守难攻

  这里需要交代一个史实。放着两百多公里远那么大一个成都城,清廷为啥要将阆中作为四川的临时省会呢?
  南充文史学者刘先澄先生指出,清顺治三年(1646),四川大闹饥荒,《蜀难叙略》称“山深处,升米价二三两,菽麦减半。荒残甚者,虽万金无所得食。”加之张献忠的空前烧杀屠城,使四十万人口的成都仅剩二十来户居民。繁华的川西坝子人口锐减,荒芜破败,昔日“扬一益二”的成都已无民可治,省衙不得不重新选设在“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右出秦陇”的阆中城,作为临时省府。
  阆中城有坚固的城池,城墙周长十二里,呈正方形,城高11.7米,上宽5米,下阔11.7米。开四门:东曰望瀛、南曰迎薰、西曰瞻岳、北曰拱极;外有宽十米、深五米的城壕。城墙石块是用糯米和桐油粘连的,坚固异常,内里又分大小城和都城,环环相扣,互相呼应,易守难攻。
  刘文秀大军来袭,阆中城内又有多少兵马可抵挡呢?
  当代历史学家顾城著《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援引四川巡抚李国英《李勤襄公抚督秦蜀奏议》说:顺治九年(1652)八月中旬,被刘文秀打败的吴三桂等退至绵州,接着又退到广元。清朝在四川的临时省会保宁,只有巡按御史郝浴和总兵严自明部下的两百多名士卒。
  区区两百多人,要对付刘文秀五万大军,就是十个猛张飞都只能干瞪眼。

4
考试不中断
谎称驰援部队在路上

  此时初秋,冷风骤起,惊雷过后,一场持续数日的绵绵秋雨漫漶在川北大地,簌簌落叶纷飞,雀鸟赶紧钻进了林子。阆中城内越来越不平静了。城内,来自四川30个县的数百名考生正云集阆中贡院,进行一场重要的乡试。乡试是中国科举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级考试,每三年考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
  说这是重要的乡试,有个历史背景。当时,刚在川北站稳脚跟的清政府,继续沿用中原王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阆中这个四川临时省府设立了贡院。这也是大清入关以来在川的首次乡试,是安抚人心、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
  作为四川的巡按大人,又是首任四川乡试监临,郝浴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为这次乡试保驾护航。扛着这么重的担子,他当然不想把事情搞砸了。
  黑云压城城欲摧,刘文秀大军兵临城下,城内的众考生有些坐不住了。这些各地来的数百名考生,原本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人生命运,来个鲤鱼跳龙门,没想到受困于兵燹凸现的阆中城,弄得不好还有性命之忧,一时方寸大乱,有的人披头散发捶胸顿足,有的人哭闹着要跳墙跳楼,有的人絮絮叨叨责骂家人、抱怨祖先。一时,贡院内斯文不再,人心惶惶。
  为确保乡试的顺利进行,郝浴紧急叫来川北道道台,令他严格维护考场秩序,战事再紧都不能中断考试。他自己登上城楼,协助安排战事,稳定军心。后来的清朝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熊赐履所撰《郝浴墓志铭》称,开战后郝浴“凭堞指挥,矢石过耳,屹不为动”,又“轻骑遍历行间,激发忠义”,使“将士踊跃,背城迎战,无不一当百”,盛赞郝浴颇有大将风度。
  郝浴懂得兵不厌诈的道理,他吩咐四名官兵在城楼上谎称:大家别慌,驻陕清军驰援阆中的部队已行至半道,马上可以投入战斗。守城官兵和贡院考生闻此消息,群情激奋,情绪渐渐稳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阆中在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lz520.net/archives/522

ad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17-66867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dmin@lz520.net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