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城北面的玉台山完全被一阁一塔的名声所湮没。一阁是滕王阁,一塔则是唐代舍利式石塔。 两者之中,又以滕王阁名号最响。但是每到滕王阁的游客,都会惊诧于石塔的雍容华贵、古朴凌人。
六月的雨后,骄阳当空,记者与南来北往的游客一起,爬上玉台山通天的石阶,观瞻这座充满神秘和艺术氛围的唐代石塔, 叩访它的前世今生。
苍翠深处 四角木亭护佑千年古塔
玉台嵯峨却不雄奇,目送滔滔嘉陵江水自北而南苍茫远去,却独留一处风水韵致。得益于嘉陵江的丰富水气,玉台山南坡自古草木茂密,至今仍是层翠积堆、碧山如屏。从山下的广场往上,随处都有游客驻脚拍照,络绎不绝。
玉台山上植被丰茂,空气尤为清新。登上半山腰,突见一个宽阔的平台,这里座落着一些亭台和景观建筑,地面由青石板铺砌,平整而洁净。 在通向山顶的石阶尽处,滕王阁隐隐在望。就在上山步道旁的空地上, 一座四角木亭巍然屹立。木亭系雕梁翘檐,为四角坡顶叠檐。亭柱很高,四周通透,亭脚是向外反出的坐廊,亭中屹立的石塔举目可见。
这便是名列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玉台山石塔。 远远望去,石塔呈舍利式圆柱形, 重檐叠柱,约有9层之多。走近石塔,发现其通体灰白,很多部位已经风蚀,除坐佛、花盘、纹饰等部分大件雕刻能完整显示原貌外,部分嵌刻的细小石纹已被风蚀消失。
“这石塔是玉台山的‘镇山之宝’。”一位知情人士介绍,它历经千年沧桑, 虽然基本面貌保存完整, 但是同样是险象环生。“5·12”汶川地震中,石塔塔身受到严重影响,倾斜变形,桃形塔刹掉落摔碎。灾后石塔被列入国家灾后重建规划项目,由陕西省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完成《玉台山石塔保护设计方案》。 后经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审核批准,方案修订完成并开始抢险保护。
历经抢修 几近损毁的石塔得以保全
唐时,滕王李元婴镇守阆州。因羡慕玉台山佳景, 李元婴在山上修台筑亭,后人称之为滕王亭。据记载,玉台山唐代石塔建于滕王亭之前。清道光元年的木刻板画“阆苑十景”图显示,当时共有三座石塔,后来滕玉亭及另两座石塔均被毁,仅余一座石塔。
1986年,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省文化厅专家对玉台山石塔进行了全面调查,将其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当时根据其形制, 塔上雕刻及造像风格,确定为唐代建筑。1986年, 当时的阆中县人民政府公布玉台山石塔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恢复滕王亭子,将此处辟为公园,供人们参观游览。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玉台山石塔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石塔塔身进一步倾斜变形、 桃形塔刹掉落摔碎。2010年2011年按照灾后重建规划实施了玉台山石塔抢险保护工程,对石塔文物建筑进行了纠偏、加固保护,并修建了遮雨亭减少雨、雪、日照等对石塔文物的破坏。
如今,玉台山石塔历经曲折,最终得以保全, 现为全国范围内保存较为完好的唐代舍利式石塔。
与阁齐名 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要说玉台山的唐代石塔, 就绕不开滕王阁。 现在国内仅存的滕王阁有两处,一处是在江西南昌的长江边上,因唐代诗人王勃在阁上吟颂的千古绝唱《滕王阁序》而名扬天下。阆中滕王阁则以杜甫作诗而负有盛名。1985年,玉台山临江东面复建滕玉亭, 再现了杜甫登临吟诗的历史场景。1986年,阆中滕王阁复建。汶川地震后,滕王阁修复后重塑了滕王塑像。
因为滕玉阁的声名远播, 唐代石塔也被四方八面的游客发现和记忆。如今,在玉台山上,专程前往石塔拍照留念的游客已是络绎不绝。
阆中市文管局原副局长、 文物专家刘富立介绍, 玉台山石塔是一座融合了佛教建筑形式与中国楼阁建筑形式的唐代石构建筑,建筑比例适度,结构合理,历时1000余年不倒,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刘富立告诉记者, 玉台山石塔为喇嘛式佛塔,塔身造型、装饰及造像特征明显, 对佛教建筑的传播和佛教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整个石塔造型线条优美,装饰纹饰及造像逼真,装饰技术能上线刻浮雕、 镂空雕多种技法并用,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玉台山石塔是四川不多见唐代的喇嘛式佛塔,至今尚能较完整地得以保存,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刘富立说。
延伸阅读
玉台山石塔长啥样?
玉台山石塔高约8.6米,分为塔基、塔身和塔刹三个部分, 全部采用本地沙岩石料构成,结构合理,雕刻精美。
塔基高3.0米, 由两层平面呈梅花瓣式方形须弥座重叠组成。 须弥座上下刻仰、 覆莲瓣纹, 束腰部分浮雕仙草、瑞兽,并有部分为镂空雕,在塔基的四角,分别抹角,呈四瓣梅花状。
塔身高2.2米,为覆钵形。覆钵下为厚20厘米、直径183厘米的圆形构件,饰阴线刻云纹莲瓣一周。覆钵正中朝南开 一船形龛, 龛内浮雕结跏趺坐佛像一尊,双手结印,身着袈裟,在左胸上以一玉环使袈裟前后相结。
塔刹高3.40米, 由两层刹座和塔刹两部分组成。 第一层刹座浮雕力士一周,第二层刹座平面呈六边形,每面浮雕佛像一尊,均结跏趺坐。塔刹为一高130厘米、厚20厘米的石板做成呈桃形,立于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