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保留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川北王皮影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第七代传人王彪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破除传统招收学员制度、创新皮影内容与形式、艺术进驻高校等一系列措施,在王彪的努力下,川北王皮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发展之路。
坚守43年 行走在皮影传承路上
方寸白布一个舞台,尺把小人演绎华彩。当青灯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楼宇……千人千像在画幕的另一端映现,波澜壮阔的故事就呈现于观众眼前,世间百态,精彩纷呈。
4月10日上午11时,阆中王皮影博物馆演播厅内正在演出《千里走单骑》,台下坐着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和老师,他们正津津有味地欣赏这项传统文化艺术。王彪告诉记者,在皮影博物馆内,这样的繁忙景象是一种常态,他们常常要接待全国各地前来感受皮影文化的团体。
“皮影以演艺双绝而著称,影人身法轻快灵动,肢节栩栩如生;男腔粗犷,女腔清脆,曲调、动态风格独特,念白、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一说起皮影,王彪的话语多了起来,言谈之间满是热爱。
王彪出生于1965年,11岁就跟随父辈们学习皮影戏,如今已43年。那时,凡是有人遇到婚丧嫁娶、小孩满月、乔迁之喜、老人祝寿,便常常邀请王彪和他的父辈们前去表演。
红火过后,随着时间推移,皮影戏经历了一段暗淡的日子。“当时,农村已经没有皮影戏的市场,无奈之下,我只能选择南下打工。”王彪说,离开家乡后,他到了一个养殖场当员工,每天兢兢业业埋头干活。一次偶然机会,该企业董事长与王彪谈心,得知他从事过皮影艺术,董事长鼓励他不要放弃。几年之后,在董事长的鼓励下,心中一直揣着皮影梦的王彪回到老家继续坚守,力争将皮影戏发扬光大。
王彪说,当时他并不想离职,因为皮影已经没有了市场,“如今看来,我从心底感激这位董事长,是他给了我坚持皮影传承的动力。”
回到家乡后,王彪带领团队在成都发展,并得到了知名艺术家的支持。尽管日子过得很艰苦,但在王彪看来,为了喜欢的事业奋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刚到成都演出时,我们一个月的收入基本只够住宿和生活费用,后来通过不断努力,转机随之而来。”王彪说,在成都打开市场后,收入也逐渐增加。后来,他们又收到了去外地演出的邀请函,便回到阆中办理营业执照,与阆中文化部门取得了联系。在政府部门大力的支持下,川北王皮影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先后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王彪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被四川省文联授予“皮影大师”称号。
挖掘皮影人才 高校开班授课
“皮影这项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是一套系统工作,不仅纷繁复杂,还面临很多困难,所以我们一直都在努力探索。”面对快节奏的当今社会,王彪一直在思索。
“王皮影一直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传统,但我觉得这门传统艺术是民族的,必须要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在这样的观念下,王彪破除陈规,开始招收学徒。如今,他先后在西南民族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课传授川北王皮影文化艺术。
“以前招收的学员,很多学成后就离开了,对传承没有起到作用。如今,我去开课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挖掘人才,和有潜能的学生签订合同,承诺在他们完成学业后,可以留在艺术团就业。让他们成为能敲、会唱、能表演,并且能够制作皮影的全才。”王彪说。
除了破除陈旧的规矩招收学员外,王彪在川北王皮影表演的内容上也进行了更新。之前的节目很多都融入三国文化,人物形象也以古代为主。如今在节目编排上,不仅结合了时代主旋律,同时还增加了现代元素,不管是寓意还是观看效果,都大大得到了提升。
“我们最近正在编排一部剧,内容结合了当今主旋律,人物形象也属于现代,很接地气。”王彪说,任何一门手艺都要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考验。
“我们目前演员有20余人,团队凭借精湛的技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王彪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带着团队先后走进了20余个欧美国家,所到之处都是一片赞誉。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在欧洲时,他们一天要前往多个国家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
为了更好地传承皮影艺术,阆中还投资建起了阆中王皮影博物馆。王彪说,博物馆完善以后,将通过博物馆将川北王皮影的历史、制作流程等皮影文化呈现在众人眼前,成为皮影的创作、传习、策划中心,让古老的艺术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得到更完美地诠释。
“皮影是一种古老的独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对于它的传承,我觉得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多学科的共同研究发展。”王彪说,他们不仅要传承皮影保留下来的形象,更要继承皮影带来的文化精髓,通过不断努力,为下一代留下更多的真正完整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