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4点过,一群孩子们便陆续涌入四川阆中凌家坝社区居委会。位于居委会3楼的房间,是专门针对社区孩子们设立的“儿童服务站”。
每周一到周四下午,一群孩子们放学后,便结伴来到这儿,围坐在一起写作业。周六的下午,志愿者则会带着他们开展一些兴趣爱好活动或是安全教育课。
这里是四川阆中的首家社区儿童服务站,目前已经试运行4周。儿童服务站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服务站主要为社区单亲、低收入、留守、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儿童及困难家庭儿童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缓解其因监护人缺失导致的安全、心理、健康和文化学习方面的问题。
放学后
孩子们去“儿童服务站”写作业
3月18日周一下午,时间还不到4点10分。
位于凌家坝社区居委会附近的小学放学,住在附近的孩子走出校门后并未直接回家,而是来到儿童服务站,有些太小的孩子则由父母陪同过来。孩子们依次在签到册上签字,然后找个空位置坐下来,坐在彩色塑料凳上写家庭作业,家长们则在居委会二楼的休息室聊天等待。
凌家坝社区位于阆中市城郊,整个社区有居民1800人左右,其中孩童有一两百人。
“我们这里以前是农村,很多孩子父母在外面打工,绝大部分孩子都属于留守孩子。”
凌家坝社区居委会书记凌元翔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爷爷、奶奶辈照顾孩子吃穿用度自然不难,但对于辅导孩子学习这事儿,因为文化程度差异,老一辈人根本摸不着头脑。
孩子们一起写作业
去年底,阆中当地的知行公益协会负责人罗佳明找到凌元翔,协调居委会能否提供一块为社区孩子们建立儿童服务站的场地,凌元翔几乎没有过多考虑就答应下来。
“为孩子建立儿童服务站,志愿者们免费辅导孩子们做作业,去哪里找这么好的事情。”
以凌元翔的介绍说,社区里的留守孩子平时放学回家,老年人不能辅导功课,且这些孩子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身心健康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运行4周
孩子人数从几人增长为到40人
为了“儿童服务站”顺利建成,凌元翔每隔几天就要给罗佳明打电话关注儿童服务站的落实情况。最后,作为阆中当地首家社区儿童服务站,“凌家坝社区儿童服务站”在凌家坝社区正式敲定。
罗佳明说,当初之所以选择凌家坝社区,是因为这里地处城乡结合部,年轻人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的问题也相对比较突出。
据悉,凌家坝社区儿童服务站的成立得到了壹基金、阆中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主要为社区单亲、低收入、留守、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儿童及困难家庭儿童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缓解其因监护人缺失导致的安全、心理、健康和文化学习方面的问题。
4周前,“凌家坝社区儿童服务站”试运行时,前来的孩子只有稀稀拉拉几个。如今,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40多个。
顾丹丹是阆中知行公益协会的志愿者,现在她是“凌家坝社区儿童服务站”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很多孩子都是听其他孩子介绍后过来的。”
从周一到周四,孩子们每天放学后到儿童服务站主要是做作业,服务站的志愿者则为孩子们免费辅导检查作业。周六的上午,孩子们也可以带着书本到儿童服务站来做功课,下午,志愿者会组织孩子们参加活动,给孩子们上兴趣课,亦或是一堂安全教育课。
除了辅导孩子们作业,顾丹丹和同事还会通过孩子们的表现或是话语中的一些细节,来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从而给予帮助。
我们不是孩子的老师
我们是朋友
尽管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顾丹丹还是发现部分孩子们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写作业不认真、贪玩、和家人关系处理不当,不注意个人卫生……
儿童服务站试运行之后,附近某校的一名3年级女孩小洁(化名)成了儿童服务站的常客。顾丹丹说,小洁的父母均在外打工,平时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奶奶文化程度不高,不能辅导小洁做作业。小洁是来“儿童服务站”写作业的小朋友中速度最慢的。
“经常其他孩子都写完了,她一个人还在写,我们辅导她,但不会直接告诉她作业的答案,而是给她讲解。”
陪孩子们到“儿童服务站”写作业的家长们,喜欢称呼顾丹丹为“顾老师”。
有家长甚至提议,为她准备一根棍子,这样以后哪个孩子不好好写作业,“顾老师”可以老师的名义用棍子吓唬他们。“我对他们(家长)讲,我们是想作为朋友陪伴孩子,而不是老师,有可能他们以前在家里写作业,错多了,家长觉得烦躁就要打孩子,我们就是想通过我们的行为让家长们改变以前的错误行为。”
顾丹丹跟家长们解释,“我们和孩子们交朋友,他们什么都会跟我们说,但如果我拿一根棒在手里,怎么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
志愿者为孩子辅导作业
顾丹丹说,下一步,“儿童服务站”将通过丰富的特色活动和主题活动,增长孩子们的见识,提供心理陪伴,促进其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发展;引导社会理解和认同儿童,打造卫生、安全、健康、友好的儿童成长空间,促进社区儿童健康成长。
同时,服务站以儿童服务为突破口,带动辖区老年人、儿童父母、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到公益活动及社区服务,通过家长、社区、群众、志愿者多方互助互动的模式,形成社区互助与自我管理的运转模式。